English

到群众中去

——三论深入扎实开展县(市)“三讲”教育
2000-04-11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第一批县(市)“三讲”教育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,了解情况,倾听意见,帮助解决实际问题。事实表明,这样做,效果很好,意义深远,很有必要。

我们党是全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。始终坚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优势,是我们的立党之本,执政之本,胜利之本。对人民群众的态度、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,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。到群众中去,这本身就是讲学习、讲政治、讲正气的内在要求,是“三讲”精神的生动体现。县(市)领导干部面对大量的城乡基层工作,更应该深入群众,植根群众,关心群众,真正做到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。

当前,农业发展、农村工作,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县(市)各方面工作,任务繁重,矛盾和困难较多。我们的各级干部,特别是处于第一线的县(市)领导干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置身群众之中,心系群众,深入调查研究,了解真实情况。诸如,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(市)各项工作部署,究竟在基层落实得怎么样?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状况如何?基层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坚强有力?群众在生产、生活上迫切要求解决什么问题?群众负担如何?基层干部作风如何?我们想问题、办事情要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。那种对群众的疾苦置若罔闻、麻木不仁的态度,是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的,是党性不纯、党风不正的表现。通过深入群众,了解群众在想什么,盼什么,需要我们做什么,才能准确地把握群众的脉搏,把群众情绪作为领导工作的第一信号,想群众所想,急群众所急,帮群众所需。对群众提出和反映的问题,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处理,切实帮助解决,绝不能漠然置之,更不能粗暴地对待群众,激化矛盾。要善于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,重视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,深入开展“致富思源,富而思进”的教育,提高群众社会主义觉悟。在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,要帮助总结经验,找出差距,研究制定更上一层楼的措施;在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,要千方百计地帮助那里的群众排忧解难,减轻负担,带领他们广开生产门路,加快发展,尽快脱贫致富。县(市)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一定要抓住“三讲”教育的有利时机,深入群众,亲近群众,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,从群众的意见中找到差距,丰富智慧,使自己在群众工作中受到教育和锻炼,增长才干。

群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政治营养和智慧。江泽民同志在广东高州市领导干部“三讲”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:“每一个县(市)领导干部都要把这次‘三讲’教育作为虚心听取群众意见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难得机会,使干群关系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和加强”。经验表明,到群众中去,是查找和剖析党性党风问题的必要途径,是确保县(市)“三讲”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。县(市)“三讲”教育不仅要敞开大门,而且要走出大门,深入到农村、企业、街道、学校,上门求教,不耻下问,请他们帮助找差距,摆危害,挖根源,提建议。对群众反映的情况和意见,要认真对待,深入反思,举一反三,认真想一想:基层存在的问题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及其程度,自己了解和掌握多少,原因何在?为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,自己做了多少,效果如何?反映在自身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有什么问题?在了解情况、听取意见过程中,要注重从群众的困难中查找领导干部党性党风上的问题,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查找领导工作的不足,从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中看宏观指导和管理上的差距,从群众反映班子集体的意见中看每个领导成员自身的责任,即使有些意见不准确,也要从中看到应该注意和防止的问题。总之,县(市)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群众,体察民情,倾听意见,找准抓住解决好党性党风存在的突出问题,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、基本路线的认识,坚定理想信念,进一步增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自觉性。

到群众中去,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精神,既要“身入”,又要“心入”。县(市)的工作重点在农村,首先要下村入户,在那里住上几天,与农民群众交朋友,拉家常,了解第一手材料。特别要到那些困难多,问题多,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,了解情况,查找问题。领导干部一定要放下架子,扑下身子,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,一同吃住,一同劳动,与群众同甘共苦,一起摸爬滚打,体验他们的实际生活,体察他们的疾苦,增进同他们的思想感情,为他们办实事,做他们的贴心人。要坚决反对走马观花、浮光掠影的形式主义,坚决克服那种作样子、摆姿态、走过场的不良风气。下乡要轻车简从,不搞特殊,不扰民,不增加基层和群众的负担。

深入群众不能一劳永逸。要把到群众中去列入“三讲”教育的重要日程,第一阶段要这样做,后几个阶段也要这样做,特别是自我剖析和整改,下去听听意见,定会大有裨益。要注意创造和积累到群众中听取意见的新做法、新经验,并加以制度化,使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,真正成为领导干部经常的自觉行动。

(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